工作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工作动态 >> 正文

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:我的舞台就应该在学校

发布日期:2023年10月16日 15:41    作者:    来源:    点击:

和往年一样,今年毕业季,一些知名药企又早早来江西中医药大学“抢人”了。他们尤其看中学校双惟实践班(以下简称双惟班)的毕业生。

此前,还有高校抛出“橄榄枝”——双惟班学子考研可以免复试。

这些年,双惟班的名气越来越响。“双惟”,取自江西中医药大学校训中的“惟学、惟人、求强、求精”。

作为双惟班的创始人和班主任,刘红宁既欣慰,又感动。“学生的成长,就是我的成就!”

一直以来,有太多机遇和诱惑摆在他面前——他可以调到大城市,在仕途中谋得更好发展;可以将研发的新药做商业化推广,从此轻轻松松、衣食无忧。

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,坚守三尺讲台:“我这辈子就适合当老师,我的舞台就应该在学校!”

“爱,让教育有无限的快乐与可能”

从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,到今年,已是刘红宁教师生涯的第42个年头。

今年66岁的刘红宁出身于书香门第。从小耳濡目染,让他一走上讲台就有一种熟悉和亲切感。不过,真正让他崇尚教师这个岗位,是因为一路走来,自己遇到了很多好老师。多少年过去了,他一直没有忘记,上大学时,一天晚上,一位眼睛高度近视的老师来辅导功课,不料楼梯间的灯坏了,周围一片漆黑,老师是用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摸着上楼的。感动之余,刘红宁对“教师”二字又多了一份敬意。

“什么样的才算好老师?”9月6日,面对记者的疑问,刘红宁咧嘴笑了笑,没有立刻回应。当了几十年的老师,他怎会不知道?“一名好老师,首先要有仁爱之心,要爱学生。”停顿片刻之后,他说道。

“发自内心去爱,学生会感受到。”刘红宁回忆,曾经,一名学生因为处理不好同学关系苦恼,听完学生的倾诉后,他让对方写下身边每名同学的优点,然后真诚地去赞美对方。一段时间后,该同学果然收获了很好的人缘,刘红宁也由衷高兴。

40多年的教育实践,在刘红宁的内心,一个理念愈发坚定——爱,让教育有无限的快乐和可能。

“每一项教学改革,都要奔着问题去”

很早开始,各地都在推行素质教育。刘红宁记得,20年前,学校教学经费紧张、师资薄弱,在这种情况下,怎么保证教学质量,如何让学生爱学、愿学?

穷则思变。教学改革就从中药专业开始。2001年,他创立了中药科研实践班,专门安排一个学期让学生做科研,以此倒逼学生查资料、看文献、做实验,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
可是,光有学习能力还不够。从众多优秀校友身上,刘红宁总结了四种共性素质:意志力、学习能力、奉献精神和思维能力。

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萌生了——开设践行校训精神的双惟实践班。通过培养学生的四种素质,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激励、自我提高,养成终生奋斗的好习惯。

作为一块小小的试验田,双惟班从一开始就不设门槛,因此报名的人很多。

从每天早上六点半晨跑到七点半晨读,从每天做一件好事到每周读一本好书,双惟班磨砺意志,但同时班规严格。就拿晨跑来说,迟到一次会亮黄牌,达到3次直接被淘汰。第一届双惟班报名的498人,经过淘汰,4年下来只剩下36人……

因为理念创新、成效显著,2014年,双惟育人模式问鼎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,实现了江西省高等教育该奖项零的突破。

“每一项教学改革,都要奔着问题去。”这句话,刘红宁经常挂在嘴边。

过去有人说,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看病,要在临床再培养。其中一个原因是,中医有些知识技能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。于是,刘红宁组织临床老师,把自己的临床感悟、实践经验、学习心得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教材出版,有效解决了中医经验传授的难题。

“老师永远要走在学生前面”

这段时间,接连参加完几场学术交流的刘红宁,又马不停蹄奔赴上海给青年岐黄学者培训班授课。

“身为老师,要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,自己就要站在学科前沿。”刘红宁常说。他扎根学校,把精力都用在了教学科研中。

在中药固体制剂制造领域,产能低、能耗高的问题过去一直困扰着大家。为了破解难题,刘红宁花十几年时间,带领团队创制了中药新型制药装备,用来替代进口设备,相关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,在全国20个省市260多家企业广泛运用,其中3个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额超过100亿元。

中药含片从“小片”做成“大片”,一直是道难迈的坎。因为含片一大,包衣难问题就出现了,而且,原料湿度高,含片容易变形,湿度低又容易散片。经过反复试验、潜心攻关,刘红宁团队不仅突破了技术瓶颈,还解决了量产的问题。一些知名企业惊叹不已:“我们在实验室都做不出来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

刘红宁给出的答案是:不断学习。

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自己要有一潭水。老师永远要走在学生前面。”

“比起赢在起跑线,让学生赢在终点更重要”

刘红宁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,就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。

36岁的孟晓伟来自武宁县山区,2006年考入江西中医药大学。可是,出身农村、不善表达的他一度自卑,开学后连报名参加社团都恇怯不前,总担心被“刷”掉。听说学校要开双惟班,招生没有门槛,又能全方位培养和锻炼人,孟晓伟跃跃欲试。成为双惟班首批学员当年,他就考了全班第一名,如今已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。

“比起赢在起跑线,让学生赢在终点更重要。”这是刘红宁一贯的理念。从教40多年来,他思考最多的,是怎么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素质,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、走得更远。

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,刘红宁深感肩上责任。展望未来,他目标清晰:“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一辈子修炼。”


来源:江西日报